文/陳建維
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上路後,外界最關心的焦點就是三大離島縣(澎湖、金門、連江)的統籌分配稅款狀況。然而,最新公告的「初步分配金額」卻顯示,離島增幅明顯偏小,甚至有縣市出現與去年差不多、比早先試算值更低的情況。消息傳出,引發地方疑慮:離島是不是被「削錢」了?事實上,這背後並不是政治操作,而是公式設計問題造成的技術性困境。行政院長卓榮泰30日也公開表示「新版財劃法的計算有一點誤差,現在要想方設法把誤差補回來,讓計算能夠更公平」。
新財劃法規定,普通統籌稅款要分成 本島90.5%與離島2.5%。然而計算方式卻採取「分子分開、本母合併」的矛盾設計,再加上「各縣市不得低於去年獲配額」的保障條款,導致部分金額難以兜攏,形成「無法分配」的情況。由於離島縣僅三個,分配池規模相對小、調整空間有限,因此「卡住」的比例比本島更大。換句話說,離島表面上拿到的初步金額較少,但那並不代表錢消失,而是被困在制度漏洞裡。
根據財政部公布數據,目前全國共有 345 億元統籌稅款因公式問題暫時無法分配,其中離島占比最大。這筆錢依法不能亂動,但也不能放任不解決,必須待立法院修法補正後,才能真正下放到地方。對澎湖、金門、連江三縣而言,眼前公告的「初步分配額」只是能先發的部分;真正屬於離島的那一大塊資源,還在制度的「等待區」。因此,關鍵不是彼此抱怨誰分得多或少,而是中央何時能讓修法上路,把資源解鎖到位。
近期各地政壇對統籌分配稅款的討論頗為激烈,但若因此誤以為「離島錢被刪掉」,恐怕只會讓地方陷入無謂的內耗。實情是,問題出在公式設計,解方只能靠中央與立法院盡快修法。離島三縣在財政需求上有許多共通課題:觀光建設、交通航線、醫療教育與生活基礎設施,都需要穩定而長期的財源支撐。與其各說各話、相互指責,不如攜手合作,把聲音集中在「修法解困」的目標上。唯有如此,才能確保 345 億元不再只是「待分配的數字」,而是真正轉化為離島民生與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