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坤龍
在台灣政壇一片烏煙瘴氣、兩岸關係三不五時緊張兮兮的今天,要找到一個大家都願意點頭說聲「欸,不錯喔!」的名字,真的很稀罕。但如果你到了金門,輕輕提起「胡璉將軍」這四個字,保證從里長伯到小學生都會誠心合十、默默點頭,說一句:「我們的恩主公啊!」
沒錯,胡璉將軍,不只是金門防區的守護神,更是這座小島從戰地變樂土、從沙塵變綠蔭的催化劑。最近,金門舉辦了他逝世48週年的追思大典,場面不誇張不盛大但是莊嚴慎重。主祭的是縣長與防衛指揮部司令官,來賓更是一時之選,從胡將軍的後代,到老兵、統促黨總裁,再到金門在地文史專家,個個神色莊重,人人懷舊感懷。
而最讓人動容的,是一位92歲高齡的飛行員邱垂宇老先生。他當年開著C-46軍機,載著胡將軍在料羅機場起降,這回第一次踏上金門土地,激動得眼眶泛紅。他回憶說:「胡璉是我心中真正的軍人,連美國人都佩服他打越共的本事。」聽完只想說,將軍不只飛越過海峽,也飛進了人心。
但胡璉的傳奇,不止在打仗,他是個比你家隔壁包租公還懂得經營的人,他讓兩岸民眾喝到世界級的高粱酒!話說當年胡璉無意間喝到葉華成釀的私釀酒,喝完眼睛一亮,當場下令:「開釀!我要酒變現,軍費靠它!」從此金門高粱酒香飄四海,連台灣本島都得靠空運才能搶到一瓶。他不只是建酒廠,還推動「高粱換大米」,讓酒能養人、也能養軍。
再來,就是胡將軍的教育理念。如果你以為他只會打仗、喝酒,那你錯了。將軍說:「寧可少買一把槍,也要把錢用在教育上」,這句話從一個軍人嘴巴說出來,多麼有反差!他在金門戰地興學,建立「柏村、多年、開瑄、安瀾」等學校,而且命名都不是以他自己,而是用他部屬的名字命名,低調到一個不行,這如果放在今天政壇,可能早就變成「胡璉中學、胡璉小學、胡璉大學」了。
不過呢,金門現在也有了「胡璉學堂」,不只是放照片、擺文物那麼簡單,還有藝術家來開講座、搞創意教育,甚至要從零歲開始培養親子共學的空間。你以為這是新創文青基地?不,這是依託老將軍的新時代實踐。
如果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那可錯了。他的骨灰不在忠烈祠,而是在金廈海峽裡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大氣,一生為兩岸和平奮鬥,死後也願意漂在台海中間,當個和平使者。
說到這,我們還得提一段令人莞爾的小插曲:2012年,一位76歲的中國大陸旅客來金門觀光,路過莒光樓,看見胡璉的「青天白日勳章」擺在展示櫃裡,竟然迅雷不及掩耳的順手牽羊偷走,回到內地帶上火車準備回哈爾濱!幸好,兩岸警察聯手辦案,幾天內就在列車上抓到人,把勳章送回金門。這也算是「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的經典案例之外,更妙的是這枚勳章,比很多人都更早實現了「自由行」去中國大陸的夢想!
胡璉將軍的家族也沒讓他失望。不僅成立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還開辦獎學金、舉辦文史講座,他的孫女胡敏珍更是直接成立「和平公益促進會」,幫助許多老兵落葉歸根。像那位潮汕籍的謝茂榮老榮民,在台灣安養多年,最終在孫女和促進會協助下,骨灰終於回到老家。你說,這比很多政客喊破喉嚨的「兩岸一家親」,更有溫度吧?
前些日子,胡璉將軍的女兒胡之潔,也從美國回到金門,低調地祭拜父母,看到大家依然記得她的父親、依然想為胡將軍蓋紀念館,感動得說不出話。她回憶起童年時曾羨慕別人有酒窩,媽媽卻說:「你爸臉上那個不是酒窩,是子彈打穿的。」那一瞬間,整個歷史記憶仿佛都從臉頰上的一個小坑洞迸發出來。
最後,我們不得不說一句:胡璉不只是「一個將軍」,他是金門的化身,是那種你在砲聲中想喝一口酒,在孤島上想蓋一所學校,在戰爭裡還記得和平的人。
48年了,他的酒還在香,他的路還在走,以他命名的學堂開始辦課,他的骨灰可能還在海峽裡跟潮流說話。你要說他不在了嗎?那不一定,他應該一直都在金門,金門有廟宇為祭祀戰爭中失去生命的軍官,胡璉將軍何啻是這樣神格的一個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