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坤龍
2025年5月13日金防部進行「第二季太武操演」,戰車營官兵操作M60A3戰車進行實彈射擊,威力強大的砲擊聲,連對岸都可以感受到國軍火炮的威力。
擔任戰車射手的黃沛蓉中士表示,因姊姊同在金門服役,讓她在外島更有依靠,彼此在生活上能互相照應,減輕思鄉情緒,也讓遠方的家人更加安心。她強調,外島地處前線任務繁重,深感責任重大,因此更要全力以赴、嚴謹以對,才能無愧肩上使命,落實保家衛國的承諾。
不過,不少金門地方的民眾都說,一早就聽到砲聲隆隆,好在早就知道要演習的訊息,不然還真的以為「阿共打過來了」。
不少軍友更是一早到周邊蹲點埋伏拍照,希望捕捉精彩的演習畫面。對於這次軍事操演,部分金門民眾表示認同,認為強化戰備有助於維護地方安全;但也有人擔憂頻繁軍演可能影響民生,甚至加劇區域緊張情勢。近年來,台海局勢持續緊張,金門作為前線據點,軍事訓練與戰備維持備受關注。
所以,金門的非軍事化是多數共識,還是少數期待?
戰火遺緒下的和平訴求
金門,這座位於台灣海峽西側的離島,在近代歷史中因國共內戰而成為冷戰前線。從古寧頭大戰到八二三砲戰,金門數十年來承載著軍事重地的沉重歷史。然而,隨著兩岸經濟交流頻繁、金廈民間互動深化,金門逐漸脫離戰地政務,轉向和平發展與觀光導向的地方治理模式。
面對當前台海局勢的不穩定與大國博弈加劇,金門是否應該推動「非軍事化」再度成為縣政及民間輿論的焦點。有支持者提出要將金門建設為「永久非軍事區」,更有縣議會議員與政團提出倡議,獲得部分居民與首長的支持。然而,也有人質疑此舉是否過於理想化,乃至有被統戰之虞。
本篇將從歷史背景、民意調查數據、政治倡議、兩岸關係與社會觀察等多面向,探討金門的非軍事化究竟是「多數共識」抑或「少數期待」,並分析其中的矛盾與潛力。
從戰地政務到和平轉型
金門的軍事化始於國共內戰時期。1949年古寧頭大捷,奠定國軍守住金門的基礎,成為反攻大陸的前哨。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更讓金門成為象徵「中華民國固守自由陣營」的精神堡壘。長期實施戰地政務,軍民分治,居民需通行證才能離島,這些歷史創傷讓金門人對戰爭的記憶根深蒂固。
然而,1980年代末解嚴、1992年小三通開啟後,金門社會逐步轉型。戰地政務於1992年終止,民選縣長上任,金門開始與中國大陸的廈門等地展開民間往來。居民可往返兩岸,不再完全依賴台灣本島,也逐漸形塑出不同於本島的區域認同感。
這段歷史轉變為今日的非軍事化訴求奠定了基礎。部分居民認為,既然已不是戰場,為何仍需駐軍?金門的戰略價值是否已不如從前?是否可以進一步轉向「和平島嶼」的建設?這些問題逐步進入公共討論的視野。
民意調查:非軍事化是主流民意?
在政策主張與政治倡議中,最具說服力的莫過於民意。2023年初,佛光大學民意研究中心針對金門居民進行了一項具有指標性的調查。根據結果顯示:
約77.9%的受訪者支持將金門建設為「非戰和平區」,其中36.1%「非常贊成」,41.7%「贊成」;82.7%的居民贊成將8月23日(八二三砲戰紀念日)定為「金門和平日」;超過7成居民支持「金門非軍事化」,認為駐軍可以縮減規模,或改為類似海巡、防災、緊急應變單位。
此外,金門青年及中年世代更傾向支持和平轉型。他們普遍對中國大陸並無敵意,並習慣與對岸交流,包括採購、旅遊、婚姻等。這樣的生活實感,使得非軍事化不再只是理想論,而是民眾關心切身生活的反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對台灣主流媒體或本島居民而言,這樣的民意可能顯得陌生甚至難以接受。畢竟,在當前兩岸敵意升溫、國安危機被強調的語境下,非軍事化可能被視為「軟弱」、「放棄防衛」,甚至「親中」。
政治倡議與縣政作為只是象徵還是實質?金門縣政府與地方政團近年積極倡議非軍事化。2023年2月,金門縣議會「跨黨派問政聯盟」與「無黨籍聯盟政團」聯合發表《和平宣言》及四大主張:
金門成為「永久非軍事區」;興建「金廈大橋」促進交通與民間往來;擴大兩岸合作經貿機會;推動金門作為兩岸和平示範區。
縣長陳福海明確表示支持該主張,並多次出訪廈門及北京,與國台辦高層會晤,推動金門高粱輸陸、旅遊交流等合作。他強調:「和平才是金門唯一的出路。」
這樣的作為,在金門地區獲得不少支持,但也招來外界批評。例如部分本島評論認為這是「被統戰」、「自我矮化」、「犧牲國安」。但縣府方面則回應:「金門不是要犧牲誰,而是讓和平有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倡議至今尚未取得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未涉及實質軍事佈局的調整。例如國防部至今未表態要撤除或減少駐軍,台灣當局與陸委會亦未接納「非軍事區」的提案。
因此,這些政治行動更像是一種「象徵性作為」,用以表達地方民意的渴望,但距離成為制度化、法制化的具體政策仍有距離。
兩岸角力下的統戰爭議
金門的非軍事化倡議,也被視為中共統戰的一環。根據一些網路平台的觀察與評論,中共將金門視為「統戰實驗室」,藉由提供經濟利益(如允許金酒輸陸);與親中地方首長合作(如陳福海會見宋濤);擴大地方政團呼應(如金門縣議會政團);操控輿論語境(如塑造「和平比軍事更有用」的認知戰)來觀察、測試台灣社會對「和平統一」、「非軍事化」、「經濟融合」的接受度。這樣的操作對本島的國安團隊構成警訊,也使中央政府對金門的非軍事化倡議保持距離與警戒。
然而,若僅以「統戰」二字否定金門人民對和平的真實渴望,恐怕也過於簡化。金門居民長期承受軍事化帶來的限制與風險,追求和平與經濟自主,是其合理的社會訴求。只是,這樣的訴求在兩岸對峙與國際地緣政治風暴中,顯得格外敏感與脆弱。
「和平共識」與「安全矛盾」的張力
金門非軍事化的議題,反映的是地方與中央、和平與安全、統戰與交流等多重張力。在地民眾希望透過和平與民生發展脫離戰地宿命,但國家體系則須考慮整體安全戰略與主權完整。
這種矛盾並非無法解決,而需要更具創意的制度安排。例如:
是否可以試行「軍民協同防災機制」,讓軍隊角色轉型?
是否可推動「區域和平試驗區」,結合和平教育與觀光?
是否可引入第三方(如國際NGO)參與和平倡議,降低被統戰疑慮?
是否可藉由中央與地方對話,建立「金門和平評估報告機制」?
這些作法有可能在保留主權與安全底線的同時,也尊重地方民意的訴求,推動金門成為「和平共處」的範例。
共識的基礎是理解而非對立
總結來看,金門非軍事化的倡議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來自居民在地生活經驗的真實反映與和平願景。從民意調查結果到地方政治行動,都顯示出這項訴求具有相當的社會基礎,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地方多數共識」。
然而,在整體台灣政治結構與兩岸敵對氛圍中,這份共識也面臨被誤解、忽視乃至抹黑的風險。和平並不意味妥協,交流不代表投降。金門的非軍事化討論,其實是台灣整體社會如何面對戰爭與和平、地方與中央關係的試金石。
未來,金門是否能在和平與安全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這不僅關乎一座島嶼的命運,更是整個台灣對於兩岸未來選擇的縮影。
以上言論不代表金門通訊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