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俞大維將軍的世界,感受兩岸歷史脈動
文/符坤龍
金門,這座位於台灣海峽的島嶼,曾是戰火紛飛的前線,如今卻成為歷史與和平交織的旅遊勝地。在這片土地上,戰地風情與人文景觀交織,讓人不禁思索兩岸關係的過去與未來。
從哈佛博士到國防重臣
俞大維,1918年出生於浙江紹興,是清代名臣曾國藩的外曾孫。他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曾在德國聆聽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課程。然而,他並未選擇學術之路,而是投身軍旅,成為陸軍中將,並在1954年起擔任國防部長,主掌國防大政長達十年。
他自美國回國後在政府軍政單位任職,之後參加對日抗戰,主要負責軍備採購。1954年後為蔣介石主掌國防大政長達10年,在八二三砲戰時他險些殞命。在任內,俞大維面對多次重大軍事事件,包括一江山島戰役、大陳島撤退以及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特別是在八二三砲戰中,他親赴金門前線,與官兵同甘共苦,甚至在砲擊中受傷,顯示出他堅定的領導與無畏的精神。
俞大維擔任國防部長第一天,就到金門、馬祖巡視,再坐飛機到浙江大陳。他覺得大陳不能守了,國軍兵力一定要集中固守金馬,才能保衛臺澎。所以他就跟蔣介石建議撤守大陳,俞大維又跟美軍談判爭取援助臺灣。
八二三砲戰當天傍晚,時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胡璉將軍來跟他報告狀況,會後三位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吉星文等人與美國顧問一起吃晚飯。
吃到一半,俞大維狐疑地跟胡璉說:「我好像聽到隆隆的聲音,是不是你們在銷毀什麼炮彈?」胡璉答說:「沒有!」突然間,吃飯的餐廳遭到解放軍軍駐福建沿海砲兵部隊的猛烈砲擊,吉星文傷重送醫不治。
吉星文有印象嗎?他就是1937年奉命調往盧溝橋的團長,七七盧溝橋事變中吉星文指揮團在盧溝橋抗擊日軍二十餘日。他在整個抗日戰爭命大存活,最後竟然命隕金門。
當時俞大維遭流彈擊中血濺軍袍,之後檢查他腦部顱骨中彈,他認為無大礙而未做手術,這些殘留彈殼碎片一直到他96歲過世後火化時才取出。
追憶將軍風采,重現戰火歲月
位於金門榕園的俞大維紀念館,展示了將軍的生平事蹟與珍貴文物。館外設有一座大型墨鏡裝置藝術,象徵俞大維的遠見與智慧,吸引遊客前來拍照留念。館內則透過多媒體展示,讓人深入了解這位哈佛博士如何在戰火中展現領袖風範。
俞大維將軍的遺願是將骨灰撒於金門海域,永遠陪伴八二三砲戰中陣亡的弟兄。1993年,他與夫人的骨灰同時撒入金門海域,完成了這一心願。
八二三戰史館建於1988年,為紀念1958年發生的八二三砲戰。館內展示了當時的戰鬥機、戰車、砲彈等軍事裝備,以及模擬砲戰場景的多媒體展示,讓人彷彿置身於當年的戰火中。
戰地轉型為和平與文化的交融
金門不僅保留了豐富的戰地遺跡,還積極推動文化觀光。例如,南海部隊紀念館的設立,便是為了紀念當年在金門接受訓練的反共救國軍。此外,金門國家公園也致力於活化古厝文化,透過整修傳統建築並委託民間經營民宿,讓遊客能深入體驗在地生活。
歷史的回聲與和平的希望
許多兩岸的旅客在金門的旅途中,歷史的回聲彷彿在耳畔低語;看著「和平牆」上的敘述,讓人不禁沉思兩岸關係的過往與未來。這片曾經硝煙瀰漫的土地,如今已轉化為和平與記憶的象徵。金門用它獨特的方式,講述著兩岸關係的故事,提醒我們珍惜當下,展望未來。
金門,這座曾經的戰地,如今成為和平與文化的交匯點。透過俞大維將軍的故事,我們不僅了解了一段歷史,更感受到和平的可貴。在這片土地上,歷史與現代交織,戰爭的記憶與和平的希望並存,讓人深思兩岸關係的未來。
以上言論不代表金門通訊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