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坤龍
保生大帝信仰是閩南地區土生土長的原生信仰之一,發源自現今的廈門市與漳州市兩市相隔的青礁和白礁,該地區是歷史上閩南文化的兩大分支,漳州和泉州的交界地。隨著唐山過台灣,保生大帝信仰也穿越海峽遍布全台。而金門與閩南自古以來都為同一個生活圈,故金門保生大帝信仰的習俗或是廟宇,歷史都比台灣更本島悠久,而且是全金門的第一大廟。
保生大帝信仰源於北宋仁宗景祐年間,俗名「吳本」的民間醫生仙逝後成神,至南宋紹興年間,已是閩南地區共同信仰的神靈,而其源頭便是位於漳泉之交的青礁和白礁兩處祖宮。當時,為了方便信眾進香的體驗和秩序,漳泉兩府採用分府分宮進行的方式,如漳州府各分靈至青礁慈濟宮進香,泉州府至白礁慈濟宮,該方式也因此延續了近千年。金門隸屬泉州府同安縣管轄長達八百年,故其保生大帝廟多源自白礁祖宮。
金門保生大帝成為兩岸之最
金門是閩南文化圈的一部分,漢人開發很早,可溯至晉代,其信仰與漳泉地區無異。不過較為特殊的是,自1949年以後,金門因政治因素反倒與台灣島內的關係較為密切,與閩南各地卻切斷了往來,不過在民間宗教信仰上,卻很少受到台灣的影響,其原因為金門長期受到「戰地管制」。而中國大陸在經過文化大革命之後,民間信仰流失了很多的傳統,相反的,金門卻因此保留下許多閩南的風尚習俗,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民間信仰。由此我們可以論證,金門的民間信仰為華人保留下最精華的一個地區。
根據《金門日報》副刊文學一文《民間保生大帝信仰》,作者黃振梁(2006年)統計,大小金門兩島一百四十處聚落中,供奉保生大帝的有三十二個村落,其金沙和金湖兩鎮最多,共有十九個村落,而全島二十七座廟宇所供奉的保生大帝,有二十二座是主奉,其中有十六座更是該村落的境主(主持全境神職之神祇),可見保生大帝在金門信仰的普遍。
其中,金門烈嶼的保生大帝廟,是金門的最大的廟,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它的興建年代可追溯到明朝初年,為信眾自白礁請來保生大帝香火。
保生大帝草藥聞名兩岸
據記載,吳真人在青礁懸壺濟世,教導民眾使用閩南青草藥來養生保健。這個傳統一直持續到九百年後的今天,保生大帝帶給後世的青草藥傳統文化,在兩岸包含金門一脈相承,由於古代醫藥資源缺乏,移民飽受病痛之苦,於是這些閩南人便將家鄉青草藥,以藥草採回後或單方或複方、生搗敷貼、烘焙煎煮、熬湯飲用的醫病習俗帶到了金門。
金門青草藥的傳統與時俱進,其島上原生植物在一千種以上,幾乎皆可成為醫藥保健的材料,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藥用植物,島上就可以找到百種之多。明代延平郡王鄭成功就是金門的青草藥見證者,據鄭成功文誌記載:「凡有斯土,未如浯島一條根之宏效」。鄭成功當時作戰帶的兵多是中原人,不適應海島氣候,許多士兵患有風濕、筋骨不適等症狀,於是就採用「一條根」的民間良方,以煮茶、製酒的方式服用,才大幅改善了士兵們的狀況。不過要澄清的是,一條根不是傳統中藥醫療的配方,而是民間使用的養生青草藥之一。
還有自從SARS以來就一直當成防疫聖品的金銀花,原產於中國大陸和日本,其花曬乾後是一種重要的中藥,具有消炎作用,據說中藥方劑三分之一都有這味藥。金門本不產金銀花,但是現在已經可以在野外看到。不但如此,有些金門的商家還將金銀花茶當成特產或小吃飲品;金門縣農業試驗所還曾經在他們的「百草園」裡,提供包含金銀花等藥草植物展示。不過話說回來,台灣在青草藥的部分是可以自給自足的,但是大部分的中藥卻必須仰賴大陸進口。
經過兩岸直航、小三通的開放,金門與大陸的保生大帝信眾互訪不斷,保生大帝信仰掀起了兩岸宗教交流的熱潮,也促進了金門的文化自信及觀光旅遊,更重要的是彼此都發揚和學習了保生大帝懸壺濟世愛民的精神。在疫情後的時代,金門、台灣與大陸之間微妙的關係,不知這位集「醫神」與「海神」於一身的保生大帝如何看待?在保生大帝給我們更多的啟示之前,就端看金門人如何再給自己一帖「良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