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坤龍
2025年海峽論壇上,馬英九一開口就逗笑了全場。他並沒有一開始就談什麼高層戰略、民族未來,而是突然冒出一句:「喝過金門高粱的請舉手!」只見會場一半人自動自發舉手響應,氣氛瞬間從政治會談變成品酒大會。然後馬英九補了一槍:「金門高粱是用福建的水釀造的!」大家這才會意過來,他這不是純講笑話,而是從這杯高粱,引出金廈通水這杯「人情水」。
說到這裡,不得不佩服馬英九的風格,一貫是走「馬氏幽默」路線——表面冷冷,實則機關算盡。他其實講的是一場持續23年的堅持與等待,一場從地下水喝到胃痛,到泉水甘甜沁人心脾的「活水奇蹟」。這水,並不只是泉州的泉水,更是一條從兩岸人民心裡流過來的信任之流。
我們把時鐘往回撥,回到金門前縣長李炷烽還年輕的日子。他小時候的金門缺水到什麼程度?不是今天網購晚到三天的焦慮感,而是要穿著拖鞋從金門西北角走到東南角去廟裡祈雨的那種「水災難等級」。老一輩金門人有句話:「喝水之前,先看看裡面飄著什麼。」聽起來像開玩笑,其實是生活。水裡不止有鐵、有錳,還有冒險和忍耐。
長大後,李炷烽幹了一件事:去福建「求水」。別人要經濟合作,他要的是一條穩定的水管。他來來回回十幾次,山美水庫喝了不知幾口,每次都說「好水!」他不是在矯情,而是真心想讓鄉親們能喝上不需要用濾網過濾的水。當上縣長後,他第一件事不是修馬路,不是蓋大樓,而是解決金門喝水問題。
金廈通水,從1995年提出到2018年真正通上水,橫跨了五任總統,經歷了冷處理、假同意、再反悔、再折返跑。說這是一條「政治水管」一點也不為過。每一米水管的推進,都要經過會議室裡沒完沒了的「這不只是水的問題」攻防戰。直到2018年8月5日,水終於從泉州山美水庫,一路送到金門淨水場,彷彿金門島終於從歷史中跑出來,金門人紛紛大聲的喊出:「終於喝到正常的水啦!」
這水,不僅讓居民能好好洗澡、刷牙、煮飯,還直接改善了高粱酒的品質。原本靠抽地下水釀酒的金門酒廠,如今可以說是「喝了福建水,酒更香了」。金門高粱不只是名酒,更成了「兩岸共飲一江水」的品牌見證。馬英九的那句話,其實蘊含很深的味道:金門高粱用的是福建的水,這不就說明了兩岸本是一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只不過這家人,連水都分一杯再慢慢喝。
而談到金門與水,怎能不提那位詩人——鄭愁予。他過世消息傳來,不少人哀痛至深。他是那個說出「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的浪漫詩人,但他不只有情詩,還有金門記憶。年輕時他曾在金門服役,親歷兩岸砲火時代,也在彼時的硝煙中,悄悄種下了對和平的渴望。他說過,金門之所以動人,不只是軍事史的象徵,更是人與土地、戰與和交織之地。這樣的金門,從前以火藥聲喚醒清晨,如今卻以水聲煮熟高粱。
而這聲水流,沒有像大砲那樣轟然炸響,而是靜靜滲入人心。連後來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都來金門,喊出要興建金廈大橋,讓水、電、垃圾與人員能夠自由流通。他說:「如果金門搞得好,兩岸就有希望。」這話聽起來像競選口號,但實際上卻透露出一個久被壓抑的集體渴望:兩岸要有一個地方試試和平可不可行。金門,就是那個「實驗室」。
然而,總有人覺得這樣太冒進。「萬一對岸有陰謀怎麼辦?」「這樣會不會掉進一國兩制的陷阱?」這些聲音我們都聽過,但有沒有想過,當一杯高粱變香,是因為多了「和平的味道」時,我們是不是也該再聞一聞這香味裡,有沒有真誠、有沒有同理?
如今的金門,已不再是過去那個「打到最後一兵一卒」的前線,而是一個可以讓兩岸對話、讓和平落地的「緩衝島」。有水的地方,就有希望。金廈通水不只讓金門人不再為水而煩,還給了大家一個共同回憶:原來我們曾經為一件「不是政治」的事情,好好合作過。
如果鄭愁予還在世,他或許會寫下這樣的詩句:「我打金門走過,那管線裡的泉水,是誰眼底的思念穿流而過?」這雖然是筆者胡謅亂造難登大雅之堂之詩句,但和平,絕不會從相互攻訐中降臨,只可能從一杯高粱裡慢慢發酵出來。
所以,下一次你再喝到金門高粱,不妨舉杯低語一句:這不是一般的酒,這是兩岸通情達意的泉。只希望,這股泉水永不斷流,讓我們都不再口渴。
以上言論不代表金門通訊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