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坤龍
近期,大陸推出一系列惠台政策,包括針對台灣青年的創業支持措施,試圖深化兩岸融合。然而,這些政策不僅受到台灣民進黨政府的強烈批評,甚至被詮釋為所謂的「統戰作為」,連福建本地的實際執行層面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值得進一步探討和改善。
中央的指責是否站得住腳?
政府對這些政策的質疑,多集中於其「政治意涵」及「經濟不實際性」。他們批評大陸經濟下行,惠台措施只是「空頭支票」,企圖吸納台灣人才和資金。然而,政策本身卻實實在在地在便利台胞往來、提供創業扶持方面給出具體條款,比如縮短居住證辦理期限、提供過渡住房以及職業資格採認等措施。這些政策並非僅是政治喊話,而是對台灣青年提供了實際的創業支持機會。
廈門的挑戰:立意良善卻宣傳不足
廈門在執行惠台政策方面的另一個問題則更值得探討:政策宣傳不足。即便是與廈門地理位置最接近的金門,許多金門青年對廈門扶持政策甚至是一片空白。而一些在廈門熟知政策的有心人士,甚至利用政策套利,偏離政策的初衷。此外,各區域政策力度不同,出現了競爭性「攬才」現象,導致創業基地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平衡,進而對部分台青產生比較心態的負面影響。
政策思考:加強金廈對接,深化「金廈親上親」
對於廈門而言,金門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突破點。作為兩岸融合的重要節點,廈門若能針對金門籍台青推出更多專屬的支持政策,不僅能落實「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更能進一步深化「金廈親上親」的融合格局。例如:
- 強化政策宣傳:針對金門青年創建專門宣導平台,主動向金門介紹廈門創業基地及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廈門台青在金門舉辦經驗分享會)
- 提高補貼針對性:優先提供金門籍台青更優惠的過渡住房、創業資金支持,甚至設立「金門專屬創業補貼計劃」。
- 跨海交流合作:金門與廈門要聯手定期舉辦「金廈青年創業合作論壇」,鼓勵兩地青年分享創業經驗,探索更多跨界合作機會。
融合發展需補足短板
惠台政策的實施絕非單一的「政治操作」,而是為台灣青年提供更多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廈門作為前沿城市,在政策執行中有亮點,但也暴露出不足。未來若能進一步優化政策實施細節,尤其是針對金門青年加強支持,廈門將不僅僅是台青登陸的「熱土」,更可能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頭彩」。
以上言論不代表金門通訊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