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養生 金門縣議員
一、金門的未來.要自己主導
古今中外「邊境經貿」帶來的和平勝過百萬雄兵,金門的地緣政治是自然融合,為兩岸和平最好的試驗區,也是當今世界兩種不同制度的和平融合試驗區,可為世界和平提供霸權爭奪,戰爭以外的選項。58年前的新加坡和現在的金門是一個模樣,金門現在的條件比58年前的新加坡還要好得多,新加坡靠的是馬來西亞、馬六甲海峽,金門背後是中國大陸,翔安機場完工後形成空港物流,如果金門填海造國際商港向全世界開放,有利於金門效法新加坡創造經貿發展的空間。
台灣的邊境是海,從沒邊境經貿發展的法源,金門要爭取產業經貿自然融合的試驗區,必須像小三通試辦一樣,增修離島建設條例排除陸資及人才來金門投資設廠的限制,才能善用大陸市場,發展國際經貿。
二、從漁船事件看金門地方自治
今年春節長假歡慶之時,金門海域卻發生了悲劇,2月14日初五,海巡驅離大陸漁船,導致兩位大陸漁民不幸身亡,金門和大陸同屬一個海域,漁船事故或糾紛,本是常態。海巡之所以突然強力去查緝大陸的漁船,因為有兩位大陸的漁民生還及目睹事件發生的金門人民知道實際的情況,金門本來就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生活圈,漁船事件極可能有來自於外力的授意,背後巨大的推手只有可能是大國。
撞船之後,台灣中央放棄往常的善後模式,由海委會官員出來協商,使兩岸政治默契被完全打破,大陸強烈表態,是台獨意識的展現,造成升高兩岸的敵對緊張,引發台灣島內很激烈的討論。
致使大陸做了三件很重要的事。第一,立刻宣布,廈金海域,沒有禁止水域、限制水域的說法;第二,大陸的海警船史無前例,登上載滿台灣觀光客的金門觀光船執行臨檢;第三,大陸海警船在廈金海域開始展開常態性的執法。
4月28日大陸文旅部副部長宣布,恢復福建居民到馬祖旅遊,受到漁船事件影響,暫不開放金門旅遊。此舉就是在打臉金門的三巨頭,也造成金門的人民生計,可謂致深且遠,幾十年來金門的產業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年輕人沒有工作,不敢結婚生小孩,例如金門酒廠要僱用50個技術工,1,300多人報名爭取,金門大學每年七百多名畢業生,留在金門發展的不到一成,這些民生經濟問題,台灣中央可以說是鞭長莫及,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屬於金門的法源「高度自治」。
金門政府需要把發展的潛力跟機遇抓住,創造更多資源來解決存在的問題,如果只是看到問題,想去解決問題,各種矛盾衝突就會更多,所以只有發展產業經濟,有更多的物質條件,才有更大的能力來解決存在的問題。
三、看懂世界局勢.規劃未來發展
產業經貿是互利雙贏的,小經濟體從貿易當中得到的好處大於大經濟體,中國的快速發展,貿易給世界上帶來巨大的發展紅利,當然也給企業界帶來發展的機會。但是當前有很多國內外經濟的挑戰,譬如說最近美國不斷的用各種政策來打壓中國,這種老大跟老二的爭端給世界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也給企業界帶來了不確定性。
2018年6月份中國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提出一個判斷,世界將會出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欲論述百年,我們想到的是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德國、奧匈帝國是當時世界上的列強,北京跟他們有意見分歧,列強就派軍隊來征服。打仗是要錢的,沒有錢是打不起仗的,他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這8個國家的GDP國民生產總量佔全世界50.4%。100年之後那就是2000年了,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日本、俄國,奧匈帝國被加拿大取代的,這8個國家組成8國集團,經濟總量佔全世界47%,所以在整個20世紀,世界是和平還是戰亂,基本上決定於他們這8個國家的關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八國聯軍當中的德國跟奧匈帝國組成了同盟國,其他國家是協約國,他們有政治利益及經濟利益的衝突無法解決,因此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樣是8國集團當中的德國、義大利、日本組成的軸心國,其他國家是同盟國,同樣因為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的關係,利益無法分配,只好兵戎相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整個20世紀世界的格局有動亂有和平,但是主角一直沒變化,整個100年的格局,無非就這8個國家之間的關係是好是差。
現在出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因為在201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上升為16.8%,8國集團的經濟總量從47%下降為34.7%,經濟總量的下滑導致這8個國家主導世界事務的力量下滑,最明顯的是2008年發生國際金融經濟危機,8國集團發現已無能為力來應對。當時美國總統小布希在2008年12月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共同商議怎麼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主導世界格局的核心機構,從8國集團變成20國集團,是現在引導全世界政策走向的領導機構。
2014年的中國,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經濟規模已超過美國,變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隨著中國經濟地位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美國當然是失落感最大的國家。從2014年以後,首先是歐巴馬總統提出重返亞太,把美國原來部署在歐洲地中海第六艦隊的海軍,調到太平洋地區,要用軍事力量圍堵中國;川普總統發動了貿易戰、科技戰,目的是打壓遏制中國的發展;拜登組成美國、澳洲、印度的軍事同盟,還想把北約東擴到亞洲,更不斷的把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列入它的實體清單,用意識型態分成民主國家,組成民主國家的同盟,目的都是圍堵中國的發展,這就是美國學者講的修斯底德陷阱。
歷史上新興國家要取代最大的國家,發生過15次,當中有10次是以戰爭來結束,然後兩敗俱傷。中美兩國現在是世界上第一及第二大經濟體,他們的矛盾衝突,如果爆發成戰爭,會給全世界帶來的各種挑戰和不確定性,將會成為世界性的災難。現在面臨的是百年來不曾有過的國際環境,而這個環境會影響到美國人,也會影響到世界每個人,不容否認的是中國的快速發展帶來的世界經濟格局變化,面對這種變化的我們如何來應對?
如果中國人均GDP是美國的50%,人口規模是美國的4倍,中國的經濟總量就是美國的兩倍,代表經濟體量的產業跟技術水平跟美國整體是一樣的,屆時美國就沒有先進產業和技術的優勢了,這是一個贏者通吃的市場。高科技企業是美國的經濟驅動力,它不能沒有中國市場,而美國的老百姓也不能沒有中國提供價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因此中美的關係就會從現在的摩擦緊張變成友好合作。中國有一句話,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現在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家關心的所謂修斯底德陷阱,但如何超越這個陷阱?關鍵點還是在於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的時候,這個世界經濟的格局,就會走出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直到出現新的和平穩定的格局。
中國還能不能繼續發展?要先瞭解中國發展的根源,發展的動力是什麼,發展當然是要每個人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現有產業不斷技術創新,有新的更高的附加值產業不斷湧現,把勞動力從經濟附加值比較低的產業配置到經濟附加值比較高的產業,這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兩個最重要的辦法,不管在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都是一樣的。發達國家技術創新就只能自己發明,自己發明風險非常高,絕大部份的發明的投入是沒有任何結果的,當然如果他成功了以後,在全世界有專利保護及壟斷,利潤回報會非常高,但是絕大多數的發明所做的努力是失敗的。所以在過去這100多年,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每年穩定增長2%。
發展中國家用的技術不如發達國家的技術,可以引進消化吸收作為再創新的來源,這種方式的成本比自己發明的成本低多了,風險也小多了,理論上發展中國家懂得利用跟發達國家產業技術的差距,作為它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來源。取得了每年7%或更高的快速發展,就是發達國家的兩倍,中國改革開放以後,45年平均成長9%,是發達國家的三倍。
2019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人均GDP是美國的22.6%,相當於德國在1946年跟美國的差距水平,日本在1956年跟美國的差距水平,韓國在1985年跟美國的差距水平,這三個國家同在人均GDP是美國的22%-23%之間時,德國、日本取得了連續16年,平均每年人均GDP增長8.6%,韓國同樣是16年,平均人均GDP增長是8.1%,同樣的利用後來者優勢,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在8.1到跟8.6之間,也就是說中國同樣還有這個潛力,實現從2019年到2035年,16年之間,平均每年的勞動生產力水平提高8%。跟德國、日本、韓國比,中國還有一個他們當時沒有的優勢,就是以數位經濟為基礎的新經濟,像互聯網、電動車這些以數位經濟為基礎的新經濟,研發周期特別短,它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本的投入,要工程技術智商非常高的人來研發新產品新技術,人力資本實際上來自兩部份,一個是先天的聰明才智,從人口來看,它的分布大概是千分之一的人是天才,任何國家是一樣的,第二個是後天的教育,現在中國跟發達國家的差距也不大,後天的教育無非就是幼兒園、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因此在這種短周期的技術研發的新經濟當中,中國是有優勢的。
中國還有產業配套最齊全的優勢,如果你有好構想,要變成產品,到深圳,華北廠什麼東西都有,幾天的時間你就可以做成產品了。特斯拉電動車在美國生產了十幾年,一年的生產量2萬多輛,他到了上海來投資設廠,10個月的時間就把工廠蓋好了,第二年就可以生產50萬輛,特斯拉本來是瀕臨破產,現在變成世界的首富。
美國的技術不賣給中國。韓國、日本、美國、荷蘭組成一個晶片聯盟,他們的技術都不賣給中國,同時也到歐洲及其他發達國家遊說,這樣想卡中國的脖子會不會成功?我們仔細來分析一下,技術不是美國政府擁有的,都是企業擁有的,技術是大量的研發投入帶來的成果,取得新技術,如果他有大的市場,它利潤就高。美國政府要這些企業不把高科技的技術賣給中國,從企業的角度來講的話,是殺敵一千,自己至少也要損失一千。因為他沒有利潤,就沒有辦法繼續投入研發,市場可能就被替代了,對企業可能是生死攸關,只能選擇不配合美國政府,所以美國要遏制中國的發展,就只剩戰爭這途徑而已。
四、何謂公民企業
1974年初,爆發石油危機,石油價格飆漲,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認為高油價將是長期趨勢,台灣未來工業發展,必需做重大突破。行政院秘書長費驊隨即邀請美國RCA公司潘文淵博士來台,他發現當時台灣製電子計算機及電子錶的工廠如雨後春筍的興起,而「積體電路」是所有電子產品的核心零件,可帶動整體電子工業發展,進入技術密集產業時代。
因此由工業技術研究院選定約40人,分兩批赴美國RCA公司實習一年,回來後在工研院「積體電路」試驗工廠研製「三吋晶圓」成功。將「積體電路」製造設備及人員外移,成立民營的「聯華電子公司」(簡稱「聯電」),以便促進整體電子工業的發展。
工研院長張忠謀進行「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的研製,研製成功後,比照「聯電」的模式,外移成立「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由於張忠謀帶領該公司同仁共同努力,至今該公司已成為全球電子工業供應鏈的核心企業,也是台灣的「護國神山」,自此台灣的經濟核心從勞力密集產業逐漸轉型為技術密集產業,到2020年,電子、資訊等高科技產品出口達2,018億美元,高佔總出口的58.4%。過去10年,高科技產業的附加價值高占GDP增加額的28.2%,顯然高科技產業撐起台灣經濟半片天。
台積電成立之初,需要大量的資金,張忠謀建議邀請民間大企業,每家投資新台幣5億元,資金來源問題即可解決。於是李國鼎、張忠謀、趙耀東一道去拜訪幾家大企業的負責人,結論是這些大企業對「積體電路」完全不了解,投資的意願不大,但會給官員們面子,多少投資一點。當時荷蘭的飛利浦公司知道這信息,要投資51%,李國鼎認為新公司應由國人主導,結果民間投資3,500萬美元,占24.2%,飛利浦投資4,000萬美元,占27.5%,政府投資7,000萬美元,占48.3%,均為現金股,這就是公民企業。
政府投資台積電7,000萬美元,在當時不是小數目,過程中有大力支持者,有反對者,這是常態。所以產業經濟發展的議題,政府要有決心,搭建平台創造人民共同富裕,壯有所用,青年好賺食的所在。
五、中式民主VS美式民主自然融合試驗區
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美國幫台灣國防規劃豪豬戰略,決戰境外。而這境外是在台灣海峽,金門距大陸只有1.8公里,距台灣本島277公里,現代的戰爭,金門的利用價值只能當美國測試中國的導火線而已。
金門如何從中美爭霸的漩渦中脫離?只有靠人民團結,府會合作,集中力量辦大事,爭取發展產業經貿向全世界開放,擺脫政治議題,靠產業經貿,自然融合,以金門國際和平經貿區為願景,公民企業為方法,帶領金門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壯有所用,人人好賺食的幸福康莊大道,讓世界的和平從金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