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坤龍
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2024金門中秋博狀元餅總決賽」於浯江書院開博,參加者都是來自各鄉鎮勝出的538位狀元,總決賽前5名還將於10月13日赴陸參加「第20屆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狀元王中王大賽」,再拼兩岸狀元王寶座。
中秋節「博餅」習俗,傳說為鄭成功的將軍們為解將士思鄉之情所發明的一個中秋節聯歡活動,至今仍然留存於金門、高雄、廈門等地。博餅最興奮地幫然就是博到「狀元」,而這次活動在浯江書院舉辦,也許就是要託南宋的學霸朱熹之福!朱熹於紹興十八年中進士,當時年僅十九歲,在浯江書院庭院左側有一塊光緒十八年的「浯江書院膏火碑記」上記載:「金門固人文之藪也,其地為紫陽過化,自宋元迄明顯宦名儒接踵……。」所謂「紫陽」就是指朱熹。
浯江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前身是金沙書院,無獨有偶,廈門市海滄區後井村也有一金沙書院,建於明代嘉靖二十七年,金門金沙鎮也有後井村的周氏族裔,想必兩者之間應該是有一定的關聯。如碑文所述,歷史上的金門文風鼎盛,源自於理學家朱熹曾在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擔任同安縣主簿,當時金門為同安轄地,相傳朱熹任內曾兩度蒞臨金門島,金門人受到朱熹教化,出現了50名進士的傳奇;同樣的,朱熹晚年擔任漳州知府,在後井村所在的海澄地區也施行過文風教化,到明代也出現過如周起元等名儒大家。
金門人的成績還不只於此,清道光初年的「開臺進士」鄭用錫雖然是臺灣省新竹人,其祖籍也為金門縣。金門還有一間「燕南書院」與朱熹有關,根據史書記載,燕南書院為宋朝的朱熹所興建,因位於燕南山而得名,是金門最早的文教起源地。在燕南書院前的廣場設置了一座仿古書卷的裝置藝術,上頭雋刻了朱熹「觀書有感」的詩詞:「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此書院挑高的地勢,也是飽覽金門城區及廈門市景的好地方。
金門與中國大陸關係之密切在博餅上即可窺得,金門人在身份證上標注的是「福建省金門縣」,金門自古以來被同安縣管轄時間最長,大家不知有沒有注意到,在浯江書院的一塊碑記上還有「福建省主席」的署名。金門與福建的關係密切到前陣子中國大陸官方宣布將開放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時,網路流傳「金門宣布回歸大陸」、金門願意成為「一國兩制的示範區」的影片。當然,這一看就知道是個謠言,不過今年8月金門參訪團拜會國台辦時,再度提及「金廈同城生活圈」,強調金門、廈門往來要暢通,也有說到興建金廈大橋的重要性。
今年是金門協議簽訂34週年紀念,如今垂垂老矣年邁80歲,當年的簽約代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前祕書長陳長文,前日再次造訪簽約舊址「仁愛新莊」。陳長文在活動致詞時表示,賴清德要面對的問題是,他講兩岸是互不隸屬,但是「台灣加大陸才有一個中國」,大陸、台灣地區是一家人,希望成為一個國家的時間越早越好。期盼藉由「金門協議」簽訂34週年的紀念,兩岸能「求同存異」、「良制一國」。
隨著2024金門中秋博狀元餅總決賽的圓滿落幕,我們不僅見證了傳統習俗的延續,還看到了兩岸文化聯繫的深厚根基。這場活動不僅喚起了鄉愁與文化認同,更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兩岸的交流與合作始終存在著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