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坤龍
相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金門莒光樓,這是赴金旅客必訪的觀光景點之一,一直以來,這裡都是金門的精神地標,許多次評選為金門最美建築物。兩年前,金門縣政府為優化內部展間環境,進行了環境改善,該次改善計畫除了硬體設備的粉刷、門窗補強之外,也調整了參訪動線、展示及擺設,今天我們看到的,就是改造過後的成果。
樓高三層的莒光樓建於1952年,建造目的主要為表彰在古寧頭戰役中的國軍官兵,尤其是紀念胡璉將軍。莒光樓的鎮館之寶為青天白日勳章,誰的勳章?那當然是胡璉將軍的。胡璉將軍之子胡之光於1995年間將勳章捐贈給金門縣政府,縣政府為紀念胡將軍百年誕辰於莒光樓內展示直至今日,這個現代的「免死金牌」,拍賣紀錄曾經逾價2000萬元。
或許你還有記憶,展陳於莒光樓的胡璉將軍青天白日勳章,在2012年曾經不翼而飛!根據當時的推斷,可能是觀光客所為,尤其最大嫌疑人……大陸觀光客。結果你猜如何?僅僅相隔四天,四天喔!兩岸警方當時依「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由北京公安在一列由廈門開往哈爾濱火車上,人贓俱獲逮捕了一名逾70歲老人的嫌犯,找回勳章。
這裡當然不是指責陸客的素質不佳,因為竊盜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存在。這裡要強調的是,兩岸關係不好真正傷害的是一般民眾的利益,回想兩岸關係極佳的那段時期,包含在共同防案犯罪的合作上,與現在可謂天差地別啊!
講回莒光樓,依照金門縣政府所述,金門地名之始得於明洪武年間,當時江夏侯周德興築城建垣於此,因其地位內捍漳廈,外制台澎,實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因名之為「金門」,而莒光樓建造就是依此戰地精神的象微。順道說說為何叫「莒光」,春秋時期,齊大夫鮑叔牙攜公子小白流亡至一小國,莒國,之後利用政變小白返臨淄即大位為齊桓公。之後有次桓公生日,會同管仲、鮑叔牙、甯戚等人慶生喝酒飲,都喝得差不多的時候,桓公突發異想,請鮑叔牙為他祝壽,鮑叔牙捧起酒說:「請主公不要忘記逃亡莒國的那時的窘境啊!」桓公當即醒了,避席而拜,說:「我們三個經你這麼一說覺悟了,一定要記住您今天的教訓,否則國之社稷就危險囉」。而蔣介石當時常引用此故事,希望有朝一日能反攻大陸。
另外還有一個相關的歷史遺跡「文臺寶塔」,這個較少人知道的景點位於舊金城南磐山南端,這是一座花崗石條壘砌而成的實心塔,也是周德興抵禦倭寇屯戍浯洲(金門)時建的三座石塔之一,也是金門唯一沒有毀於戰火、未受砲彈損傷的明代石塔。早期為鼓舞軍心,請來自福建惠安的石匠李水元,將張大千的墨寶「國之金湯」雕刻在寶塔上。
李水元曾「被」參軍加入對日作戰,戰爭之際他從廈門逃到金門,不過抵不住命運的安排,他還是又被編入了國軍。自此李水元以自幼在家鄉泉州惠安縣習練的打石功夫,一生在金門留下不少精湛的石刻技藝,他也是著名「毋忘在莒」的石刻石工團隊之一。流傳當時他不知道「國之金湯」是張大千的字(1968年所寫),又或是不知道該字價值連城,他竟然沒有把張大千的真跡保留下來。
最後說說莒光樓郵票,中華郵政在1959至1964年間4度以莒光樓為票面圖案發行郵票,發行圖版設計多達51種,總發行量達1200萬套。如今在金門莒光樓所展出的3500張莒光樓郵票,為高雄老兵潘木生所捐贈的,其展出方式為以「莒光樓郵票」拼貼成「莒光樓造型」。潘木生出生軍伍,早年在眷村生活不易,他經營郵幣社收購其他老兵變賣的郵票,其實為協助更困頓的老兵家庭,因此累積了上萬枚莒光樓郵票,當時許多老兵在開放大陸探親之際,竟然有榮民變賣莒光樓郵票籌措回鄉旅費。
莒光樓訴說歷史的長河中,金門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悲歡離合,莒光樓作為金門的象徵,承載了太多的記憶與情感。當我們站在這座高樓之上,俯瞰著曾經戰火連天的土地,回顧那段艱難而悲壯的歲月,我們不得不感慨時光的流逝與歷史的厚重。那些曾經為守護這片土地而奮戰的將士們,如今已經成為歷史的篇章。
然而,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戰爭帶來的只是不盡的痛苦與分離,和解才是兩岸民眾共同的願望與追求。無論過去如何動盪,未來如何不確定,兩岸人民唯有在和平與合作的道路上攜手前行,才能真正為後代創造一個安定、繁榮的未來。當然,如今歷史的傷痕難以磨滅,和解看似遙遙無期。但是為何我們不能從這段歷史中汲取力量,以更大的決心與信心,推動兩岸的和平發展呢?莒光樓,它不啻可以成為兩岸和平與和解的最佳象徵。